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明德工作室 >> 国学芸萃 >> 正文
1.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里面显示了孔子的治理思维,要敬心行事,或者说诚心敬意。同时要有契约精神,政府要有诚信,不乱许诺,取信于民、取信于商。地方长官在社会治理中要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民众要在农闲时间。说明中国自古都非常重视民众的生活,也为中国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2.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此章成为《弟子规》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对孩子教育的儿童读本。此章既有基本的要求,基本行为规范。同时也有全人类共同价值,如坚守信用,广泛爱人,这些观点在今天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其实从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角度,此章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是社会运行的基本要求。至于什么时候学文,孔子也不是很迂腐,首先考虑生存问题,然后学习文化提高自己。至于孔子本人也很难说行有余力,不管何种状态都在不断学文。
3.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非常重视德行,认为德行比容貌更重要。表明了在家应该做到的目标;工作时应该有的状态;与人交往时应该遵循的原则。一般人能做到这些就算做是学习。说明子夏的学习也是大学习观,是知行统一的学习观。此章也说明古代时比较重视朋友,说明我们的人际关系是比较开放的,是注重相互支撑的。
4.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此章孔子提出了学习时应该有的状态,提出了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这个提法有一定的规律性,庄重有利于深思。所以《松阳讲义》提出学必深沉而后能固,不重则浮。学必镇静而后能固,不重则躁。孔子非常注重别人长处,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说明孔子是非常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的。同时提出对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不遮遮掩掩,应该积极改正。这些思想就是终身成长的表现,也是孔子能够成为圣人的思想认知基础。
作者:杨立蛟
来源:雷火竞技官网岑怡坤 赵怀阳
责编:毛雪婷 牛骅
校对:高华
(本文由明德工作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