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明德工作室 >> 国学芸萃 >> 正文
关于文化与文明概念的区分,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简言之,文明主要体现人与动物的区别。如穿不穿衣体现了人与动物的分野。王阳明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主要说明人有羞恶之心。文化主要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如穿衣的风格不同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生活要求、环境要求与审美习惯。不同老师有不同的文化风格,核心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创新性人才。
中国哲学元问题为“人应当如何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哲学上讲,人的生命可以分为生物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 孟子曾把人分为两部分:小体,“耳目之官”;大体,“心之官”。用现代语言表达小体就是感官享受,大体就是价值追求。子之所慎:齐、战、疾,讲的是自然生命。“不学礼,无以立”讲的是社会生命。“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养生主》庖丁解牛“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都指向了人的精神生命。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最终指向的是人的精神生命,主要包括政治解放、社会解放、思想文化解放、心理人性的解放。
历史先贤对原问题的回答主要表现为: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日本政治家西乡隆盛“爱己者,不善之最也。修业无果,事业不成,过而不改,功而生骄,皆因爱己起,故决不可爱己偏私也。”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认为我们在努力生存的过程中不断使灵魂得到磨炼,使之在死亡时,比出生时美好一点点。这就是人生的目的,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教师应该有好学的形象,如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所贵乎世家者,不在多置良田美宅,亦不在多蓄书籍字画,在乎能自树立子孙,多读书,无骄矜习气。”
教师应注重道德修养与业务提升。曾国藩言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
教师应是受员工爱戴的。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教师是有度量的教师。子曰:“当仁,不让于师。”亚里士多德说:“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徐特立认为师生是平等与同志式的关系。
作者:杨立蛟
来源:雷火竞技官网岑怡坤 赵怀阳
责编:毛雪婷 牛骅
校对:高华
(本文由明德工作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