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明德工作室 >> 国学芸萃 >>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阳明心学,认为“王阳明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是阳明心学体系的逻辑基础。如何正确理解“心即理”呢?我们可以通过《传习录》中的一段对话来增进理解。
在《徐爱录》中一开始就记载了员工徐爱同先生的一段对话,徐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这里可以看出,徐爱不理解“心即理”的内涵,所以问老师,只在心中探求至善,这样难道就能求尽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吗?恐怕不能吧。阳明回答道:“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这时徐爱就通过举例子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疑问:“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意思是,像我们服侍父亲所体现的孝心,辅助君王所体现的忠心,结交朋友所体现的诚信,治理人民所表现的仁爱,这些事情中蕴含着许多道理,这些道理恐怕是我们必须认真体察,不能仅在心中来探求吧。这时阳明先生很感慨,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阳明的这段回答即是对“心即理”的阐释。他先是感叹这种错误的说法已经流传很久了,然后就员工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这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不能孝敬服侍父亲,就去父亲身上寻求孝的道理;不能忠诚辅佐君王,就到君王身上寻求忠的道理;不能诚信结交朋友,就到朋友身上寻求信的道理;不能仁慈治理人民,就到人民身上寻求仁的道理。这些做法完全是错的。这些道理、信念都在我们心中,人心就是天理。人心不被私欲蒙蔽,至纯至精,就是天理,不需要从外面添加一丝一毫。这种饱含天理的纯洁心灵发挥开来,表现在服侍父亲上,就是孝;表现在辅佐君王上,就是忠;表现在结交朋友、治理百姓上,就是信和仁。所以,要做到孝、忠、信、仁等,只要在心里下决心摒弃私欲、存养天理就行了。
这里的重点是对“心”和“理”二字的理解。“理”就是天理,即宇宙万物运行之规律,“心”即本心,指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心,什么是本心?儒家哲学认为,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是人与生俱来的,王阳明继续和发展了儒家哲学,认为人的本心是没有被私欲遮蔽的心的原本状态,只要这个心没有被丝毫私欲所遮蔽,它本身就具备仁义礼智,自然就会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所以这颗本心就是完全符合天理规律的,天理原本就存在于本心之中,本心原本就拥有天理,所以王阳明才说“心即理”。理解了“心即理”,也就理解了王阳明所说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只不过人“性相近也”,却在后天成长过程中“习相远也”,所以阳明先生才说要“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
作者:徐玉明
来源:雷火竞技官网岑怡坤 赵怀阳
责编:毛雪婷 牛骅
校对:高华
(本文由明德工作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