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明德工作室 >> 中华美德 >> 正文
一、“压岁钱”和“回娘家”的由来
“压岁钱”,又名“压祟钱”。相传“祟”是一种小妖,专门在除夕晚上迫害小孩,有一户人家因父母在孩子枕边放上了铜钱,铜钱发出的光亮把“祟”吓得落荒而逃,从此人们知道了抵御“祟”的方法,纷纷在除夕晚上给孩子“压祟钱”。因“祟”与“岁”谐音,随着时间流淌,“压祟钱”就成为了“压岁钱”。
“回娘家”,又叫“归宁”。“归宁”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意为衣服有没有洗好,赶紧做完这些就可以回家看望父母了。之所以要在大年初二这天回娘家,源自朱元璋让已经出嫁的安庆公主,要在大年初一这天侍奉公婆,初二才能进宫给父母拜年。因女子“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又俗称“迎婿日”。
二、“压岁钱”和“回娘家”的精神内涵
最早关于压岁钱的记载出现在汉代,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为了佩戴玩赏专门铸造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礼俗流传至今,借由压岁钱来镇恶驱邪的意愿逐渐淡化了,更多是通过发放压岁钱将美好的祝福包含其中。晚辈收到压岁钱,感受到了长辈对自己的关爱,学会了感恩。
回娘家,在中国北方地区又称为“走娘家”,出嫁后的女子,会在大年初二这一天,带着丈夫和儿女回娘家拜年,要携带礼品,名为带手或伴手。“宁,安也。谓问安也。”,“归宁”最初的含义即“回家问安父母”,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孝道观念,子女要时刻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压岁钱”和“回娘家”中的亲情之道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压岁钱渐渐失去了最初的意味,感情的情分少了,实用性却多了,很多人把压岁钱的多少当成了攀比的工具。一些人认为给晚辈的压岁钱越多,就越有面子;很多孩子也将“拿到更多的压岁钱”作为目标,这有违压岁钱的初衷。清人吴曼云在《压岁钱》的诗中写道:“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意为孩子的压岁钱由孩子自己支配,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现今孩子的压岁钱数额不菲,家长可以学习古人,用压岁钱来购买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物品,或者教会孩子理财,形成正确的金钱观。这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不违压岁钱“长辈对子女关爱”的实质。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春节回娘家的习俗,但随着时代发展,一些女性因工作原因或者远嫁异地,在大年初二这天回娘家有很大的难度,通过打电话或微信视频的方式向父母拜年,说明缘由,父母也会体谅子女,不会强求子女必须回家。如今回娘家的习俗也发生了改变,很多女性在春节期间会邀请父母来自己家里一起过年,或者旅行过年。虽然形式不同,但亲人相聚一堂,那种团圆、和谐、和睦的亲情没有改变,对父母的关心和孝道没有改变。
总之,“压岁钱”和“回娘家”,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体现了“家和万事兴”的浓浓亲情。通过“压岁钱”和“回娘家”,把“关爱”和“孝道”传承下去,才能将春节礼俗的亲情之道传承下去。
作者:梁秀文
来源:雷火竞技官网岑怡坤 赵怀阳
责编:毛雪婷 牛骅
校对:高华
(本文由明德工作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