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明德工作室 >> 中华美德 >> 正文
7月某个周末,去某地游玩,之前一个员工Y全程陪伴,她目前也是资深辅导员,在一起聊着聊着就聊起了各自的员工,从她那里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了表达方便,下面就以第一人称讲述事:
寒假,我的员工W回母校,我们见了一面,相谈甚欢。但问起她大学好闺蜜A时,她却喟然一叹:“A把我拉黑了,我们绝交了。”
讲真,我是万万没想到。虽然,听过好几个同班同学对A的恶评,但是我没想到连她俩都会绝交。毕竟读书时亲如姐妹,W这个小傻妞,甚至还曾来找我理论,为A争取利益。一看这个话题触了雷,我就提议到校园里走走,想要转移话题,哪知她反而拉着我坐下,打开了话匣子。
于是,我听到了这一对好闺蜜的恩怨故事。
W和A相逢于大一,一见如故,家境的悬殊,没能阻挡她们惺惺相惜、彼此靠近的脚步。出身优越的W和家境贫寒的A成为至交好友。W欣赏A人贫志坚、勤奋努力,A喜欢W富而不骄、大气积极。
在四年求学道路上,W一而再再而三地救A于水火。在她交不起学费的时候慷慨相助;买水果零食从来都不忘给她带上一份;每年A生日都自掏腰包,费心安排一帮好友聚餐,给足惊喜;不单是A自己,连跟她俩相熟的朋友都说:W足可以一骑绝尘优势,蝉联四年“中国好闺蜜”荣誉。
出身寒微的A无以为报,但是每每W感情受挫,她都会将情绪价值提供到位,W学习不够努力,大考小考都是A拿出整理好的学习资料救急过关。就这样过了三年,A成绩优秀,奖学金拿到手软,W虽然成绩平平,被A甩出一段,但幸好在校园活动中表现突出,聊慰心安。
大三暑假,W退居二线专心考研,拉上闺蜜A并肩奋战。W想着自己学习全靠A帮衬甚是没脸,于是盯着心仪的名牌大学,没日没夜拼命干。
A在一边看着,却气定神闲:她成绩一向优秀,复习只需按部就班,找个离家近的211考研奔着公费,低开人生不图高走,只要结果保险。
但到最后,两人都傻眼:W黑马胜出,顺利录取,A错失211,调剂去了另一所省属高校读研。
从那以后到毕业,W觉得A越离越远,心有不甘,数度靠近向前,但是A找W借了一笔钱入住新学校之后,微信不回电话不接,就此失联。所有共同好友,都纷纷谴责A的新嘴脸。
终于,读到研二时,在A的生日那天,W鼓起勇气,带着祝福和疑问,带着两人共同好友Z,诚惶诚恐又满怀希冀地走到了A的面前。
但是A,没有任何惊喜,只有一张冷漠的脸。W知道诀别时刻已到,含泪追问:“为什么?”
A满怀愤恨地说:“我,早就受够了你这张施舍的脸,现在没钱,以后还你就是。”W一言不发,只有Z递来纸巾,唏嘘着带她离开了那个校园。
回到学校,尽管W无心再提,这事儿还是炸翻了老友圈。所有共同好友都无比惊讶,为W鸣不平,但是W从头到尾也不说A半个不字。
所以,当A向大家不停诉说那些“伤透自尊”的往事,大肆渲染W如何占据“道德制高点”时,共同好友们都无比愤怒。
好友们的愤怒,撕碎了A的最后一点顾忌,在未给分毫利息、还完本金之后,扔下一个微信“呵呵,大恩人,本想一辈子记着你的大恩大德,赴汤蹈火,当牛做马,但真不好意思,这么快就两清了。”W忍不了要打电话骂她一顿,却发现已经被她拉黑。
那一刻,天真善良的W瞬间长大。她一直留着她们的微信,却再也没有流过一滴泪。
我员工终于讲完了她员工的故事。其间,绘声绘色、长吁短叹,我听着却冷暖自知、心惊胆寒。当我这员工感叹怎么都想不通时,我想到了另一段更令人心碎的历史:
《唐国史补》中,有个细思极恐的故事。讲的是出身名门、家风清正官至宰相的李勉和一个死囚的过往。
当年,时任开封尉的李勉,遇一死囚。将斩之时,囚犯求饶,但不卑不亢。李勉见其气宇轩昂,全无惧色,深感好奇,于是详询该案。一番督察后,他觉有误判。而且,他见此人虽甚为落魄但颇具男子气概,认定此人日后必有大作为,便放了他。
两人别后,李勉继续为官,囚犯杳无音讯。几年后,刚正不阿的李勉惨遭诬陷被罢官,便寄情山水,四处游玩。行至一偏远小村,俩人重逢。囚犯早已成亲安家,再遇恩人,喜不自胜,迎其至家,好生款待。
宴席途中,囚犯夫妇到偏屋商讨报恩,妻子先提议:“不如送上一千匹丝绸,外加其他物件”。囚犯觉少,妻子又说:“再加一千匹丝绸好了”,囚犯仍嫌不够:区区身外之物,岂能报答救命之恩?
妻子想得脑仁疼,也无法满足丈夫的报恩宏愿,索性建议杀掉李勉。(呃,是不是大吃一惊?)
但更骇人的是:囚犯同意了。
可是,苍天有眼。这番密谋,让囚犯仆人偷听到。这仆人虽为下奴,但满心正义,给李勉报了信。李勉虽内心苍凉,但也知逃命要紧,于是慌忙出走。 一 番奔走,天色渐晚,见一客栈,便去投宿。 店家好心,正告李勉此地深夜有野兽出没,问他为何在外游荡,李勉内心苦闷,遂向店家倾诉始末。
突然,房顶窜下一持刀大汉。他就是死囚派来的杀手,于屋顶听完来龙去脉,大喊一声:“我差点就杀了身份如此尊贵的人!”第二天,杀手掉头解决了忘恩负义的囚犯夫妇,为自己赎罪。
这段历史和W的故事相比,是个好结局。但是,在这苍茫茫的人世间,古往今来有多少个李勉,又有多少个死囚?而又有多少个李勉,能幸运地遇到那告密的仆人和侠义的杀手?
更多的,其实是W式的无奈。
那么,为什么?
我想这就是人性。
W和A、李勉和囚犯的关系中,从来都不对等。不对等的关系,就会失衡,失衡的关系,必然破裂。一方恩情过大,投入过多,另一方能力弱小,无以为报。恩情之外,就生出了怨念。
写此文前,我专门百度了“恩怨”“恩仇”两个词。百度不但给了解释,还告诉我这俩词其实是偏义词:“恩怨”偏于怨,“恩仇”偏于仇。举个例子,常见的“豪门恩怨”表达更多的是豪门之怨,“快意恩仇”着重强调的是“快意其仇”。
看完之后,我脑中灵光一闪:“ 恩怨”、“恩仇”都是两字相连成词,恩前怨后,仇随恩至,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果然自有其理。
为什么会这样?我给不了标准答案,只有如下思考,与你共勉。
第一种可能是: 恩大,不知如何回报,索性不报,甚而至于走上极端,恩将仇报。受恩者当然知道自己得了他人恩惠,当然知道理应回报恩主。但有时候,恩太大了,老记在心里,又无力报答,还不如干脆装作恩情没有发生过,一句“忘了”全带过,或者报之以仇,全全了断这段过往,省得频频回望,时时虐心。
毕竟,受恩者也无法正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更不愿面对“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的龌龊自我。一方面,他深知自己得了便宜还想卖乖的劣根性,但另一方面,他也不想总骂自己“真TMD不是个东西”。
第二种可能是: 知情人过多。当受恩者尚未来得及报恩时,一旦有知情人提醒或数落,往往羞愧难当,难以自处,遂愧而成怒、怒而生怨。W和A的“恩怨”,就以这种方式彻底走向了“怨”的境地。
必须强调的一点是:W人品很好,在这段关系中,她没有什么错。
当然了,她俩之间决裂,还有一个原因在于,W在考研中的黑马胜出让马前失蹄的A五味陈杂:她失去了和W这段友谊中唯一聊以自慰、平衡内心的优势。
之前,在W的物质援助面前,她还能以学习优势和情绪价值去回报,但当她在W最大的尊严源,即学习优势也被考研结果打脸,就再也无法自持于本就该双向付出的情绪价值,内心只剩下“被施舍”的怨念。
毕竟,在这世上,大多数人的劣根性在于:你可以过得好,但不要过得比我好。你可以有的地方比我好,但不能处处比我好。
也许你会感叹:就这1次啊,怎么之前的好就全没了!
结果很扎心:只要1次,就全没了。
这是心理学中的“近因效应”使然:离自己最近的事情,记得最清楚。最直观的理解就是:100-1=0或者99+1=0。
就是你对我的99个好,都已过去 ,就算铭记在心,也离我远了。 但是,今天这1件事,让我不爽,可这事儿离我最近,我记得最清楚,就是过不去。 于是乎,99个恩被1个怨彻底抹杀,完全取代。 没办法,这就是人性。
第三种可能是: 恩人弱,报答没有后续的功利意义。说白了,受恩者就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得了利,自知占了便宜,秒变铁公鸡一毛不拔。
这倒不算太坏,比这还恶劣的当属“糖稀公鸡”。浑身冒着糖稀的甜味,笑得甜,嘴巴更甜,连那楚楚可怜的眼神都冒出一种甜,关键脑子还活,让施恩者顷刻被一种“我是救世主”的自我成就感搅乱心神,恨不得使出“洪荒之力”救其于水火之中。
殊不知帮忙之后,“糖稀公鸡”就此了事,顺便沾了一身恩主家的毛,神气活现地,拍拍屁股就走。等到恩主大梦初醒,怒斥一句:“你连谢都不谢就走,合适么? “糖稀公鸡”一句:“喔喔喔,那‘谢谢’行了吧?哼,我又没 求着你帮我! ”
你说,这“冤种”恩主,该跟谁诉苦?
第四种可能是: 受恩者弱,拿不出可报恩的东西。
这个“东西”不一定是烟酒糖茶类的物件,更多的那些能让恩人眼前一亮的个人成长高光时刻。 最好是那种讲起 来自己谦虚有度、娓娓道来,但恩人听了赞不绝口、拍手称快的励志奋起故事或者拼搏奋斗 硕果。 讲述者有底气,倾听者受鼓励,整个互动过程中,受恩者屡屡提及当日恩情,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不禁内心自豪,施恩者也 觉自己眼光独到、施恩有方, 不禁满怀欣慰、长脸增光,如此,良性互动催生良性循环,互帮互助,你来我往,恩义难分,感情日深。
但这只是美好的假设,真正的现实是:受恩者可能学业无长进,浑浑噩噩度日,无脸再见曾对自己寄予厚望的恩人;可能工作不顺利,升职加薪无望,手头周转不开,无颜空手去见当年恩人;也可能家庭不幸福,鸡飞狗跳一地鸡毛,见了恩人不知从何说起,倒苦水更解决不了问题........
其实, 就是受恩者 不愿面对,也不知如何面对曾经的恩人。于是,这段恩情,先放在心底。他日如有好光景,想起来了可能择机回报,此后若是每况愈下,也就任由恩情随着时间归于尘烟而已。
我能想到的情况类型,也就以上4种。
记得 太宰治的《人间失格》里有一句话: 无论对谁太过热情,就增加了不被珍惜的概率,倘若避开猛烈的欢喜,自然就不会有悲疼的来袭…… 话很在理,因为,“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千言万语一句话:恩易生怨,还请谨慎施恩。
本文来源:“若水后厨”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文系转载,仅作为分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