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明德工作室 >> 职来职往 >> 正文
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我们来重温马克思“异化劳动”的观点以及思考对现代社会的启示。马克思“异化劳动”观的标志性文章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处于快速发展期,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日益加剧,这时的“劳动异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马克思把它归结为四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工人同其劳动产品相异化。人本来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即人是通过劳动产品来表现人的生命本质,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的产品都是反映我们本质的镜子”。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却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他们生产的越多,占有的产品却越少,他们创造的财富越多,工人越贫困,所以马克思说,工人“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写下的话语在当今世界依然回响。我们引入市场经济是作为增加物质财富的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社会主义制度、为增加物质财富进而提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服务的,然而资本逻辑却带来了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丑恶现象,人为物役的现象在今天并不少见,所以反对拜金主义是摒弃资本逻辑的弊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二是工人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上述的异化表现只是异化的表面,更深层的异化是劳动活动的异化,因为,正是由于工人的劳动活动被异化,才出现劳动活动的产品被异化。劳动活动的异化表现为:工人的劳动是被迫的、异己的。一方面,劳动本身不是出于工人内在的需要,而是成为需要的手段,劳动是外在于自己的、被强制的东西,因此马克思指出,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我们从事劳动本应该出于内在的需要,这样的劳动使我们乐在其中,但如果从事的劳动是被迫的、被强制的劳动,必然会使人们的肉体和精神遭受摧残。另一方面,这种被迫的、强制的劳动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工人人性的丧失,人就会沦为动物。正如马克思所说,“结果是,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代,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三是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人的类本质是生产劳动,它是一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这正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即人的生产活动应该是一种自由的、自主的、自愿的活动,它是人的生命的自我实现,即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它把人与其它物种区别开来。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劳动把本应该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贬低为手段,把人的生活本身变成了生活的手段,人的本质变成了人的异己的本质。在现代社会,有多少人迷失在物的世界里不能自拔,恣意地追逐着名车豪宅而忘记了生活目的和意义的追寻,精神一旦沉醉于现实,便难以转向内心,回到自身。
四是人同人相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所以马克思讲,“对工人来说,劳动的外在性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显然,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属于资本家,工人也只有靠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才能获得生存。所以,异化劳动必然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资本家的奢侈和工人的贫困。工人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才能最终解放自己。
作者:徐玉明
来源:雷火竞技官网岑怡坤 赵怀阳
责编:毛雪婷 牛骅
校对:高华
(本文由明德工作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