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明德工作室 >> 国学芸萃 >> 国学经典 >> 正文
一、“知行合一”的含义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知行合一”思想,最早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所谓“知行合一”,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际行动是密不可分的。
二、“知行合一”的实质
自古以来,“知”与“行”便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所探讨的重要教学问题。《论语》开篇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主张,“学”具有“认识”的含义,是指对“仁”“义”“礼”“乐”等观念的理性学习,体现了“知”的思想。孔子认为君子之道贵在行之,应“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着重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知行合一”的实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与“行”互为表里,相互促进。从教育层面看,王阳明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反对把“知行”割裂,主张个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道德教育。他认为道德意识需要道德实践,道德实践同样离不开道德意识。开展教育工作必然涉及获取、学习与掌握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应该探索与实践相关的知识学习方式,促进知行互动。帮助个体通过实践深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开展相关道德实践、社会实践等,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二,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是“行”的基础,“知”主导“行”。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意念指导人开展具体行为,按照道德规范要求去行动方能实现道德良知。教育需要重视知与行之间的联系,认识到“知”是“行”的起点。同时要引导个体学习相应的文化知识,锻炼自己的认知和学习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为开展实践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三、“知行合一”对老员工理想信念教育的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知行合一”思想,对于当前开展老员工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一方面,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老员工不仅要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付诸行动,提升人文素养,磨砺意志品质。具体而言,要丰富老员工的教育实践形式,如开展革命遗址、历史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的参观学习活动,带领老员工实地学习,亲身感悟。另外,通过组织相关的党史宣讲比赛、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帮助他们培养高尚品格,勇于承担责任,从而确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
另一方面,坚持“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推进教育实践与理论学习的深度融合,做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形成家、校、社良性互动。引导员工参与社会实践,主动服务社会,实现自身发展。
作者:梁秀文
来源:雷火竞技官网岑怡坤 赵怀阳
责编:毛雪婷 牛骅
校对:高华
(本文由明德工作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